新发传染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作者: yatao | 分类: 血小板基础 | 评论:0人 | 浏览: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是由SFTS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人畜共患病。该病属于出血热的一种,主要症状是发热、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和胃肠道症状。由于SFTS的病死率高,且目前没有特异性的治疗方法以及疫苗。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SFTS的管理至关重要。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护理以及中医食疗方案!无极血康中医医院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是由SFTS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人畜共患病。该病属于出血热的一种,主要症状是发热、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和胃肠道症状。由于SFTS的病死率高,且目前没有特异性的治疗方法以及疫苗。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SFTS的管理至关重要。
概述:皮下或黏膜出血称为紫癜,常见于儿童期轻微创伤后的一种皮肤表现,也可能是某些严重疾病的发病表现。根据出血面积大小,紫癜可细分为瘀点和瘀斑。针尖大小(小于2mm)的紫红色出血点称为瘀点,而较大片融合的出血病变称为瘀斑。瘀斑常被称为瘀伤。有些瘀斑可能触痛或隆起,按压其表面皮肤时紫癜不褪色。
一些老年人在常规体检,或是因为其他疾病抽血检查外周血细胞计数,会被告知血小板减少。有时候因为皮肤出现出血点,或是反复牙龈出血、鼻出血到医院就诊,医生会建议查外周血细胞计数,而发现血小板数量减少。
在血液中,血小板是最小的细胞,在人体发挥止血作用。血小板减少的直接表现就是容易出血,如皮肤出血点、瘀斑,牙龈出血,鼻出血,生产时可能出现产后出血过多或剖宫产伤口出血不止,甚至影响胎儿,导致自然流产、胎死宫内或新生儿颅内出血。
血小板减少症是妊娠期最常见的血液学异常。怀孕后,由于血容量增加、血液稀释、血液高凝导致消耗增加和胎盘对血小板的收集利用增多等原因,血小板计数可以出现生理性下降,通常不会低于70×109/L,被称为“妊娠性血小板减少症”。这个水平的血小板数量,一般不会出现出血表现,能顺利妊娠和分娩,产后恢复正常。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TP),是一种由自身免疫功能异常引起的血小板数量减少的出血性疾病。世界范围内ITP发病率为2~10/100,000,发病高峰为20~30岁及60岁以上人群1,2。
血小板减少通常定义为血小板计数<150×109/L,在重症患者(ICU)中较常见,将近50%的ICU患者在住院期间的某个时间点出现血小板减少,5%~20%的患者会进展为重度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计数<50×109/L)。血小板减少是危重患者正常生理变化的敏感指标,这也可能是危重患者中血小板数量减少与病死率增加相关的原因。
ICU中血小板减少症常见的发生机制包括:假性血小板减少、血液稀释、血小板消耗、血小板生成减少、血小板滞留增多和免疫介导的血小板破坏。
血小板疾病是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血小板减少症)或功能减退(血小板功能不全)导致止血栓形成不良和出血而引起的. 血小板数低于正常范围14万~40万/μl. 血小板减少症可能源于血小板产生不足,脾脏对血小板的阻留,血小板破坏或利用增加以及被稀释(表133-1).无论何种原因所致的严重血小板减少,都可引起典型的出血:多发性瘀斑,最常见于小腿;或在受轻微外伤的部位出现小的散在性瘀斑;粘膜出血(鼻出血,胃肠道和泌尿生殖道和阴道出血);和手术后大量出血.胃肠道大量出血和中枢神经系统内出血可危及生命.然而血小板减少症不会像继发于凝血性疾病(如血友病,参见第131节)那样表现出组织内出血(如深部内脏血肿或关节积血).
抗血小板治疗是冠心病治疗的基石,口服阿司匹林及P2Y12 受体抑制剂也称二磷酸腺苷受体拮抗剂(如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仍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方法,其中替格瑞洛近年来也已被多部指南作为高级别推荐[1]。抗血小板药物用量及疗程的标准化探索一直是临床研究的方向,而实际工作中个体病情及对药物治疗的反应是千差万别的,如何权衡利弊,在减少潜在心血管风险发生的同时尽量避免出血不良事件,是临床实践的常见难题。
血小板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发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合并血小板减少 (thrombocytopinia,TP)的冠心病患者临床上并不罕见,有5.4%的冠心病患者基础血小板<150×109/L [2]。研究显示,TP患者的血小板体积相应增大,血小板活性升高,对血管壁的黏附性增强,血小板颗粒水平明显高于普通人群,且尸检发现TP患者的冠状动脉内闭塞性血栓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血栓并无二致。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TP患者发生血栓的整体潜在风险会低于血小板正常人群,甚至有报道称TP患者发生ACS时常累积三支病变[2],病情更重,预后不良,因此单纯的血小板减低不能作为抗血小板药物使用的羁绊。
血小板减少症(TCP)不仅是血液科的常见疾病,肿瘤放化疗、重症医学、肝病、感染性疾病等也都会并发血小板减少。目前,临床各相关科室在对血小板减少的诊断和治疗中尚存在一些问题。《中国医学论坛报》于2015年3月21日组织召开了“多学科共话TCP研讨会”,在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黄晓军教授主持下,16位血液、肿瘤、感染、外科等专家围绕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和继发性TCP的临床诊治进行了交流和探讨。现总结专家精要观点与读者分享。
如何简易判断贫血是否具有遗传性?
血常规化验单上,有关红细胞(RBC)的指标低于正常值的下限,就要考虑贫血。用于判断贫血的指标有6种:
1、红细胞数(RBC),
2、血红蛋白(Hb),
3、红细胞压积(Ht),
4、平均红细胞体积(MCV),
5、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
6、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